认知战(Cognitive Warfare)是一种以信息为主要载体,通过影响和塑造目标国家决策者和群众的认知,进而控制和改变其行为,最终达到战略战术目的的现代战争形态,是融心理战、舆论战、信息战于一体的最高层级的非动能作战形式。
2023年3月,美国《战略安全》杂志发表的题为《现代认知行动与混合战争》的文章明确提出:“认知操作可以是扩张的工具,甚至可以通过改变目标群体的观点、价值观和利益来实现特定的殖民化。这种控制可以为数字时代的国家殖民提供新的机会。”由此可见,在美国战略界看来,认知战已经上升为新国际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对目标对象实施影响、掠夺乃至侵略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加速,战争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在过去,战争主要限于物理和信息领域,而如今,认知战正在崛起,成为全球战略对抗中的重要手段。
认知战的工具与手段
认知战的核心工具和手段涉及多个领域,涵盖信息战、心理战、网络战以及文化渗透。其运作方式通过操控信息,利用人脑的生理和心理弱点,使得目标群体难以区分真伪信息。
1、信息操控与虚假信息传播
信息操控是认知战的基础工具之一,战略竞争对手通过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干扰目标群体的认知。
信息操控典型操作手段是“反射控制”(Reflexive Control),这是一种基于感知操控的理论,通过操控信息,使得目标群体自发地做出错误决策。反射控制理论被应用于不同层面,从战术到战略,旨在通过控制对手接收到的信息及其解读方式,来影响对手的决策。在达成军事目标方面,“反射控制”是比传统火力更重要的信息武器。
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为例,在选举期间,俄罗斯在脸书、推特、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制造各种话题,对美国进行多方面批评,包括新闻媒体隐瞒信息、政客操弄制度、精英试图毁灭世界、全球化抢走工作等,同时传播有关对方候选人希拉里的虚假信息,以及通过对希拉里 “邮件门”丑闻事件的大力宣传,给看似稳操胜券的希拉里带来麻烦,进而影响了选举风向。
▲ 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DNC)的地下室里,摆放着1972年“水门事件”中被闯入者撬开的文件柜,旁边则是2016年总统大选中被俄罗斯黑客入侵的DNC服务器。
今年七月,特朗普遇刺事件引发全球关注,俄罗斯利用此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发动大规模宣传攻势,助推“阴谋论”,暗示美国国情混乱堪忧,内战不可避免。俄罗斯通过利用这一事件,影响了民众对于事件的解读,制造了短期混乱,也为美国内部播下了分裂与不安种子。银河实验室曾推出相关内容:俄罗斯如何利用特朗普遇刺事件发动对美认知战?
疫情爆发期间,美国五角大楼通过散布虚假信息,在菲律宾抹黑中国科兴疫苗。美方在社交媒体平台X(原推特)上开设了大量假冒菲律宾人身份的账号,发布诸如“中国疫苗是假的”“不要相信中国”等推文。这一行动引发了菲律宾的公共卫生信任危机,最终付出代价的却是菲律宾人民。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新冠患者的高死亡率与疫苗接种受阻有直接关联。美国出于地缘政治动机诋毁中国疫苗,意在削弱中国在菲律宾的影响力,破坏全球合作抗击疫情的努力。
2、心理战与感知操控
认知战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是心理战,通过情绪操控和感知操作,敌对力量试图引发目标群体的情绪波动,进而达到操控思想和行为的目的。例如利用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让人们倾向于寻找与自身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从而难以接受新的、相对客观的事实。
人脑的运作基于生存原则,当人类将输入的信息理解为威胁(无论是实际威胁还是主观感知)时,大脑的恐惧中心就会被激活,执行功能区域会被干扰,理性决策会中断,使人们容易陷入思维陷阱,即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当人们在搜索并接受那些能够强化自己已有认知的信息时,确认偏误就产生了。因此,在受到威胁时,人们通常会寻找能够证实其信念的信息,之后即使有新的、可靠的信息,也难以改变他们的想法。通过利用确认偏误,为新的叙事塑造创造了有利条件。许多国家将心理战融入其作战理论,并利用国家权力工具,瞄准敌对国家的军队和民众。
处于“数字化灰色地带中”的认知战
大脑运行在一个由神经序列和迭代过程主导的“输入-解释-输出”(input-interpretation-output)的循环中,这个循环帮助个体对世界形成可预测、确定的理解。然而,虚假信息会导致对环境及其应对方式的“低分辨率”(low-resolution)理解。当不确定性进入这个循环时,大脑会寻找更多信息来填补认知空白,导致确认偏差的出现,并引发虚假信息循环。
▲ 个人叙事处理过程(图源:美国国防大学)
个人叙事是在经历、信仰、反思和他人观点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当虚假信息渗透到个人信念中,干扰了内心的清晰“心理地图”时,叙事便容易发生改变。面对威胁(即“低分辨率的心理地图”所呈现的感知威胁),大脑的压力系统会被激活,导致高度警惕。长时间暴露在虚假信息和持续的警觉状态中,会扭曲个人的自我认知。基础的认知战手段往往会加剧认知失调,而这种失调可能以不可预测的方式表现,如愤怒、幻灭、虚无主义,甚至自我伤害。
随着物联网趋势的上升和信息获取速度的加快,普通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数字沉浸感”,而这种“数字沉浸感”反过来改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人们不再以传统的线性方式阅读,而是快速浏览各种可信或不可信的信息页面,寻找能够当作真相接受的相关标题和碎片化信息。如今,人们追求“信息快餐”已成常态,但这也带来了显著风险。虚假信息碎片在首次浏览时被有意分发,并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被处理,进而在个人层面产生不可预测的威胁。因此,认知战在数字信息环境中成为了一种微妙却高效的工具。这一战略并不寻求征服领土或摧毁武力,而是旨在破坏支撑抵抗能力的道德因素。当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困惑和不信任时,认知战便能在不费一枪一弹的情况下改变国家的权力平衡,使意识形态对抗成为现实。
认知战作为现代战争的一种新型战略手段,正在改变全球的战争形态。通过利用人类大脑的弱点和现代信息技术,认知战能够在不使用传统武力的情况下对目标国家造成深远影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必须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升防御技术水平,并建立全面的心理防御机制。
极牛网精选文章《认知战:数字灰色地带中的新战场》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7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