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典信安 · AI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AI合规咨询及治理服务,提供涵盖算法备案、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等全面的合规咨询、评估与审计服务,量身定制内部治理体系与合规流程,致力于将复杂法规转化为清晰指南,助您高效规避AI合规风险,确保您的AI创新业务在合规上行稳致远。合作邮箱:AI@LD-SEC.com
随着AI大模型在关键领域的深度应用,其决策过程不再是“黑箱”,可解释性已成为全球监管机构关注的合规核心。那么,AI大模型的可解释性要求究竟适用于哪些场景?向用户提供的解释又需要具体到什么程度才算合规?
一、适用场景:聚焦高风险与核心权益领域
根据国内外人工智能法规(如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可解释性要求并非适用于所有AI应用,而是主要集中于高风险、涉用户核心权益或公共利益的场景。这些场景中,AI的决策将对个人或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具体包括:
-
医疗健康领域:当AI模型提供辅助诊断、治疗方案建议或健康风险评估时,其结论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健康决策与生命安全。例如,AI建议对某疑似病灶进行活检。
-
金融信贷领域:AI在信贷审批、保险定价、投资策略推荐中的应用,直接关联到用户的财产安全和公平交易权。例如,银行使用AI模型拒绝了一笔贷款申请。
-
司法与法律领域:AI用于案件结果预测、证据分析或量刑辅助时,其判断可能影响司法公正与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自动驾驶领域: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做出的瞬时决策(如紧急避让)关乎驾驶员、乘客及行人的生命安全,其决策逻辑必须可追溯、可分析。
-
公共服务与资源分配:政府机构使用AI进行社会福利资格判定、公共资源分配等,事关社会公平与公共利益。
在这些场景中,提供解释不仅是技术上的最佳实践,更是一项法定的合规义务,旨在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异议权与救济权。
二、解释程度:达到“知情可评估”的黄金标准
对用户的解释应达到 “知情可评估” 的黄金标准。这意味着,解释的目的不是让用户成为AI专家,而是让他们能够理解决策的依据、评估其合理性,并据此做出后续的行动选择。无需深入复杂的技术细节(如模型架构、参数数量),但必须基于用户能理解的逻辑,清晰地说明以下三个核心要素:
-
结论依据:决策是基于哪些核心事实、规则或数据模式得出的。
-
关键影响因素:在决策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尽可能量化其影响权重。
-
结果局限性:明确指出该决策的可能误差范围或不确定性。
具体而言,一个合规的解释应像这样:
-
在医疗场景中,当AI建议对肺部结节进行进一步检查时,解释应为:“基于您本次CT影像与3个月前数据的对比,发现肺部结节直径由5mm增长至8mm,超过了临床‘需警惕’的7mm阈值;同时,结合您‘咳嗽症状持续超过4周’的主诉。” 这样的解释让患者和医生理解建议的临床依据,而非一个神秘的“AI判断”。
-
在金融场景中,当贷款申请被拒时,解释应为:“您的申请未获批准,主要原因是:1. 近6个月内信用卡还款出现2次逾期(该因素在决策中权重占比约35%);2. 您的月度收入与总负债比率计算为45%,超过了本公司30%的安全阈值。” 这使得用户能够清晰地知道改进方向(如保持良好还款记录、降低负债),并评估拒绝理由是否合理。
总结而言,可解释性的核心在于建立信任与透明度。 它确保AI不再是令人困惑的“黑箱”,而是一个能够与人类进行逻辑沟通的协作伙伴。对于服务提供者而言,构建清晰的可解释性框架,不仅是规避法律风险的必要措施,更是赢得用户长期信任的商业智慧。
极牛网精选文章《AI大模型在哪些场景下必须提供解释?对用户的解释需要具体到什么程度?》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8366.html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