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典信安 · AI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AI合规咨询及治理服务,提供涵盖算法备案、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等全面的合规咨询、评估与审计服务,量身定制内部治理体系与合规流程,致力于将复杂法规转化为清晰指南,助您高效规避AI合规风险,确保您的AI创新业务在合规上行稳致远。合作邮箱:AI@LD-SEC.com
当AI大模型生成的内容造成损害,或其系统漏洞被利用时,如何清晰、公平地划分法律责任,成为司法实践与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中,厘清“直接责任”与“连带责任”的边界,是理解整个归责体系的核心。这两种责任形态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过错形式与法律后果,直接影响到受害者能否获得赔偿以及开发者、运营者等主体间的最终责任分担。
一、 核心概念辨析:直接责任 vs. 连带责任
要准确区分二者,可以从责任主体、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维度进行把握。
-
直接责任
-
内涵:指单一法律主体因自身的独立行为或疏漏,直接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生,其自身就是损害的直接原因。
-
法律后果:由该单一主体独立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受害者只能向该主体主张权利。
-
-
连带责任
-
内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因共同的故意、共同的过失,或分别实施的过错行为结合在一起,共同造成了同一不可分割的损害后果。
-
法律后果:受害者有权选择向任一或多个责任主体主张全部赔偿。任何一个连带责任人都有义务先行赔付全部损失,之后其再依据内部责任比例向其他责任人追偿。这为受害者提供了更强的法律保障。
-
二、 AI大模型中“直接责任”的典型场景
直接责任通常发生在模型提供者自身的行为或其“工具”本身存在根本性缺陷。
-
场景:模型固有缺陷直接导致损害
-
案例:一个用于医疗辅助诊断的AI大模型,因其训练数据存在严重偏差或算法逻辑错误,直接生成了错误的诊断建议,医生依赖此建议导致患者健康受损。
-
责任分析:在此场景下,损害的直接原因是模型本身的产品缺陷。模型提供者作为产品的制造者和投放者,因其提供的产品存在不合理危险而需承担直接责任(类似于产品责任)。
-
三、 AI大模型中“连带责任”的三大典型场景
连带责任的核心在于存在多个过错方,且他们的行为共同导致了损害。
-
场景一:提供者未履行法定内容管控义务
-
案例:用户利用大模型生成针对特定个人的诽谤性文章并广泛传播。模型提供者在收到受害人的明确投诉和删除通知后,未采取任何屏蔽或删除等必要措施,任由诽谤内容持续传播、扩大损害。
-
责任分析:在此,用户是诽谤内容的直接制造者(直接侵权人),而模型提供者则因其“明知”侵权却未制止的消极不作为,构成了对侵权行为的帮助。双方的行为共同造成了名誉权损害的扩大,因此需承担连带责任。
-
-
场景二:与第三方恶意串通,共同实施侵权行为
-
案例:某商家与模型提供者合作,要求其定制一个能自动生成虚假、夸大功效的保健品宣传文案的模型。双方合作利用该模型进行虚假广告宣传,欺骗消费者。
-
责任分析:模型提供者不再是中立的工具提供方,而是与商家形成了共同故意,积极追求侵权结果的发生。二者构成共同侵权,需对消费者因此遭受的损失承担连带责任。
-
-
场景三: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与第三方过错结合
-
案例:模型提供者未对系统采取必要的安全加密措施(存在过错),导致黑客(第三方)轻易入侵并窃取了大量用户个人信息并进行出售。
-
责任分析:黑客的直接盗窃行为是损害的直接原因。但模型提供者的安全漏洞为黑客的成功入侵提供了条件,其过错与黑客的过错相结合,共同导致了用户数据泄露这一损害后果。因此,二者应承担连带责任。
-
四、 合规启示:如何规避与厘清法律责任
对于AI大模型提供者而言,明确的责任界分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
严守“技术中立”,避免“主动参与”:确保自身处于中立的技术提供者地位,避免与用户就特定侵权目的进行定制化合作。
-
积极履行“守门人”义务:建立并有效运行内容审核、过滤机制以及高效的“通知-移除”流程,这是避免因“不作为”而承担连带责任的生命线。
-
强化产品安全与数据保护:通过严格测试、加密技术和安全审计,最大限度减少因自身产品缺陷导致的直接责任风险,同时避免因安全漏洞成为第三方侵权的“帮凶”而引发连带责任。
结语
在AI法律关系中,“直接责任”与“连带责任”的界分,清晰地勾勒出技术创新与权益保障的平衡之道。对于开发者与运营者而言,其核心合规目标应是:通过技术手段与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确保自身仅承担因产品固有缺陷引发的直接责任,并通过履行法定的注意义务,有效规避因卷入他人侵权行为而面临的连带责任。
极牛网精选文章《AI大模型引发损害时,如何界定直接责任与连带责任?》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8460.html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