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典信安 · AI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AI合规咨询及治理服务,提供涵盖算法备案、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等全面的合规咨询、评估与审计服务,量身定制内部治理体系与合规流程,致力于将复杂法规转化为清晰指南,助您高效规避AI合规风险,确保您的AI创新业务在合规上行稳致远。合作邮箱:AI@LD-SEC.com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广告营销行业。然而,当AI大模型批量生成营销文案、宣传图片时,一个严峻的问题随之而来:这些由算法产出的内容,如何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监管要求?对于开发者和使用方而言,理解并落实相关法规,构建有效的合规管控体系,已成为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一、 AI生成广告必须恪守的《广告法》核心规则
无论内容由人创作还是AI生成,其法律义务与责任主体并未改变。AI广告必须锚定以下三大合规基石:
-
真实性原则: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
《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对于AI生成内容,这意味着:-
所有事实性描述必须有据可查:对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描述,必须基于企业真实的经营数据、检测报告或权威来源。
-
禁止虚构或无法验证的承诺:AI不能凭空生成“一夜美白”、“投资稳赚”等无法证实的效果承诺,必须与产品或服务的实际能力严格匹配。
-
-
绝对化用语禁令:高压线切勿触碰
《广告法》第九条明确禁止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AI模型在训练时可能学习了大量包含此类极限词的网络文本,因此在生成广告时极易“踩雷”。开发者必须在训练数据和生成环节设置严格过滤机制,主动识别并禁用此类违规表述。 -
特殊商品与服务的专项合规要求
对于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金融、教育培训等特殊领域,《广告法》及相关部门规章有更严格的规定。AI生成相关内容时,必须被约束在审批红线之内:-
保健食品不能宣称治疗功效;药品广告需以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为准。
-
教育广告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等作出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
-
金融广告需明确提示风险,不得对未来效果、收益作出保证性承诺。
-
二、 构建确保AI广告真实性的闭环管控机制
确保合规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将技术、人工与流程相结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
生成环节:以“真实数据”为燃料,而非“虚假想象”
-
数据投喂合规化:用于训练或微调广告生成模型的数据集,本身应来源于企业的真实产品数据库、审核通过的官方介绍、公开的检测报告等。避免使用网络上海量未经证实、夸大其词的文本作为素材。
-
嵌入“真实性校验”模块:在模型生成过程中,可内置规则引擎或AI校验器,对输出内容进行实时扫描,自动识别并提示可能存在的虚假、夸大或绝对化用语,从技术上实现初步拦截。
-
-
审核环节:强化“人工核验”主体责任,杜绝完全自动化
《广告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广告经营者、发布者的审查义务。这意味着,企业不能以“内容由AI自动生成”为由豁免责任。-
建立强制性人工审核流程:每一份由AI生成的、拟对外发布的广告内容,都必须经过具备广告法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最终审核。审核人员需核对内容中的每一个事实点是否与后台证据材料(如检测报告、销售数据)一致。
-
保留完整的审核日志:记录审核人员、审核时间、审核结果及修改意见,形成可追溯的责任链条,这是在面临监管调查时自证已尽到审慎审查义务的关键证据。
-
-
监督与纠错环节:保持动态监控与快速响应
-
畅通消费者投诉与监督渠道:设立便捷的反馈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对于消费者指出的可能不实之处,应迅速启动内部核查。
-
建立内容撤回与修正机制:一旦发现已发布的内容存在合规问题,必须能够立即下线、修正并重新审核发布,将负面影响和法律责任降至最低。
-
结语
AI大模型在广告领域的应用,是一场效率革命,同时也是一次严峻的合规大考。开发者和运营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中立性不能成为豁免法律责任的借口。唯有将广告法的合规要求深度植入模型训练、内容生成、人工审核与发布监控的全链路,构建起“技术赋能+人工把关”的双重防火墙,才能让AI生成的广告在创新的快车道上,行稳致远,真正成为品牌发展的助力而非风险源。
极牛网精选文章《AI大模型生成的广告内容,如何规避广告法合规风险?》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8388.html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