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典信安深度解读《网络安全法》2025修订:CSO与CIO的网安合规指南

2025年10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决定,新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此次修订被业界视为我国网络安全监管的重大转变,不仅全面强化了法律责任,更首次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纳入监管框架。

对于企业CSO(首席安全官)和CIO(首席信息官)而言,这既是合规要求的升级,更是重构安全与发展平衡的重要契机。

蓝典信安深度解读《网络安全法》2025修订:CSO与CIO的网安合规指南

一、监管背景:从基础框架到精准监管

我国网络安全法自2017年施行以来,首次迎来重大修订。此次修改是在数字经济发展和网络安全新形势下进行的,旨在解决原法律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修订工作于2025年3月公布修正草案再次征求意见稿,经过两次公开征求意见和审议过程,最终版本在法律责任的明确性和处罚力度上均有显著变化。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瑞贺指出,此次修改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重点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同时注重与《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的体系化衔接,使整个网络安全法律体系更加统一协调。

二、核心变化:三大修订维度重构法律责任体系

01 指导思想与AI监管

新法在第三条增加规定,明确网络安全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

同时,新增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国家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发,完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安全监管。

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式被纳入网络安全法律监管体系,为AI技术发展提供了法律框架。

02 法律责任全面升级

  • 处罚幅度大幅提高:对一般网络运营者不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的罚款上限提高到五十万元。
  •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CII)运营者责任加重:最高罚款额度达到一千万元,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最高可处一百万元罚款。
  • 新增严重情形认定:明确“大量数据泄露”、“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丧失局部功能”等为严重危害网络安全后果。

03 供应链安全与跨境监管

新法增加第六十三条规定,对销售或提供未经安全认证、安全检测的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的行为设定了明确罚则。

将第六十五条改为第六十七条,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使用未经安全审查或审查未通过的网络产品或服务的行为,处采购金额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此外,新法还强化了对境外机构、组织、个人从事危害我国网络安全活动的制裁措施,包括冻结财产等必要手段。

三、企业合规新要求:从通用义务到分级责任

01 一般运营者:三级责任与豁免空间

新法将违法情形细分为“一般违法”、“严重后果”、“特别严重后果”三级责任。

对于一般违法行为,可处警告和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造成大量数据泄露的,最高罚款提至二百万元,并可责令暂停业务、关闭网站。

同时引入行政处罚法中的豁免条款,对“主动消除危害后果”、“初次违法且危害轻微”等情形,可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为企业提供了纠错空间。

02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处罚升级但留有缓冲

能源、金融、交通等领域的CII运营者是此次修订的重点监管对象。

新法对导致CII“丧失主要功能”的行为最高罚款达一千万元,直接负责人最高罚一百万元,且可能被吊销业务许可证。

整改措施更加务实,将“违规使用未安全审查产品需立即停止使用”调整为“限期改正、消除国家安全影响”,兼顾安全与业务连续性。

03 供应链相关企业:责任共担明确化

无论是采购网络设备的运营者,还是销售安全产品的供应商,法律都强化了供应链安全共担责任。

采购方需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义务,保证产品无恶意程序、无已知漏洞,且全生命周期内提供漏洞修复义务。

供应方违法成本大幅提升,销售未经安全认证的产品,不仅会被没收违法所得,还将按违法所得倍数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

四、合规实操指南:从政策到落地的关键步骤

01 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

企业需建立统一机制适配《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重要求。

分级分类是基础步骤 – 对数据按敏感程度和业务重要性分级,对个人信息按识别度分类,不同级别数据采取差异化保护措施。

跨境传输需先行合规评估,判断是否属于重要数据,若属于则需通过安全评估或采用隐私计算等合规方式,且需留存传输日志至少6个月。

02 AI系统的合规部署

AI相关运营者需将安全要求嵌入全流程:开发AI训练数据平台时确保数据来源合规,训练过程中部署数据污染检测工具,模型上线前开展安全评估。

运营过程中需部署风险监测系统,识别异常使用,并按监管要求上报风险。

03 应急响应机制优化

法律要求运营者强化主动防御,需建立自查-整改-复盘的闭环机制。

一般运营者应每月开展基础自查,每季度开展专项自查;CII运营者每半年开展一次全面自查,邀请第三方机构参与,形成自查报告并留存3年。

应急响应预案要实战化 – 明确不同场景的响应流程:遭遇勒索软件攻击时,立即隔离受影响设备、备份日志,2小时内上报监管部门。

发生数据泄露时,4小时内启动溯源,24小时内通知受影响用户。

五、战略建议:将合规转化为安全竞争力

01 中小运营者:轻量化合规路径

中小运营者可借助SaaS化工具+简化流程降低合规成本。

选用云服务商提供的安全SaaS服务,实现漏洞自动扫描、日志自动分析,无需自建复杂系统,按使用量付费,成本可控。

建立“自查-整改-备案”简化流程,每月用工具扫描漏洞,发现后1周内整改,整改完成后在企业内部留存记录,若遇监管检查可快速提供证据。

02 大型运营者:体系化建设与行业引领

大型企业可依托资源优势,将合规转化为业务信任背书。

构建安全中台,整合漏洞管理、数据加密、应急响应等功能,既满足法律对全生命周期安全的要求,又能为业务部门提供安全支持。

主动参与网络安全领域的行业标准制定,将自身合规经验转化为行业实践,既提升企业影响力,也能提前了解监管方向。

03 全行业:协同治理降低成本

网络安全具有跨主体、跨地域特点,单个运营者防御难度大,可通过行业协作分摊成本、共享能力。

加入行业安全联盟,共享威胁情报、新型攻击特征、漏洞信息,联合开展攻防演练,避免各自为战导致重复投入。

借力监管资源,关注监管部门发布的合规指南,参与监管组织的免费培训,利用官方提供的检测工具,降低合规信息获取成本。

六、规避常见误区:合规不止于购买产品

01 误区一:技术装备等于全面合规

部分企业认为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就万事大吉,忽视管理流程和人员意识。

实际上,法律要求技术+管理+人员三位一体,企业需同步完善制度、开展培训,避免重产品轻管理。

02 误区二:中小企业可以暂缓合规

修订后的法律虽对CII运营者处罚更重,但并不意味着中小运营者无监管。

2024年多地网信部门对中小APP开展专项检查,因未整改高危漏洞、违规收集位置信息处罚的案例超千起。

“处罚力度有差异,但合规义务无例外”,中小企业应优先解决高危风险,再逐步完善其他合规要求。

03 误区三:豁免条款等于违法无害

法律引入“从轻、减轻处罚”条款,是为了激励运营者主动整改,而非允许违法。

若企业明知存在漏洞却不整改,或整改后又反复出现同一问题,将不适用豁免条款,反而可能被认定为恶意违法,面临从重处罚。

蓝典信安深度解读《网络安全法》2025修订:CSO与CIO的网安合规指南

新法实施已进入倒计时。CSO和CIO需要立即行动起来,将合规要求转化为具体措施:评估现状、查漏补缺、优化流程、强化培训。唯有将网络安全真正融入企业发展的基因,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行稳致远。

 

蓝典信安深度解读《网络安全法》2025修订:CSO与CIO的网安合规指南

极牛网精选文章《蓝典信安深度解读《网络安全法》2025修订:CSO与CIO的网安合规指南》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8390.html

(7)
打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主编的头像主编认证作者
上一篇 5小时前
下一篇 2019年11月20日 上午9:2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