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典信安 · AI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AI合规咨询及治理服务,提供涵盖算法备案、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等全面的合规咨询、评估与审计服务,量身定制内部治理体系与合规流程,致力于将复杂法规转化为清晰指南,助您高效规避AI合规风险,确保您的AI创新业务在合规上行稳致远。合作邮箱:AI@LD-SEC.com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撰写、广告创意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效率。然而,效率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合规性为代价。新闻与广告作为受到严格监管的特定内容领域,利用AI大模型进行生成时,不仅要遵守通用AI治理规则,更需满足其所在行业的特殊监管要求,否则将面临显著的法律与商业风险。
一、 新闻内容生成:真实性与资质的双重枷锁
利用AI生成和发布新闻信息,处于《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的严格监管之下。
-
资质准入是前提:并非任何主体都可以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根据规定,服务提供者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行政许可。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没有新闻资质的公司或产品,使用AI大模型生成并发布了时政类新闻信息,其行为本身即构成违规。
-
内容真实是核心: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AI生成新闻必须确保内容真实、准确,来源清晰可追溯。严禁利用AI编造、歪曲事实,或生成误导性的“假新闻”。开发者和运营方需要建立机制,对AI引用的数据源进行核查,并对生成内容的事实准确性进行必要验证。
-
显著标识是义务: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防止AI内容与人工采编内容混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均明确要求,使用AI技术生成信息内容时,应当进行显著标识。因此,所有AI生成的新闻稿或资讯,都应在醒目位置标注“AI生成”或类似说明。
二、 广告内容生成:真实、合法与识别的铁律
AI生成的广告内容,必须全面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审视,其要求更为细致和严格。
-
严守真实性底线: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AI在生成广告文案、图片或视频时,必须确保对商品或服务的描述真实、合法。严禁夸大功效、虚构使用效果或进行不科学的断言。
-
明确标注“广告”:与新闻标识类似,通过AI生成的广告内容,必须明确标明其“广告”身份,使其能够与自然内容清晰区分,避免对用户构成混淆和误导。
-
规范代言与形象使用:这是AI广告生成的新风险点。利用AI生成虚拟形象或虚拟代言人进行推广时,必须在广告中明确说明其虚拟身份,不得利用技术手段让其冒充真实存在的专家、明星或消费者进行推荐、证明,否则将构成虚假广告。同时,AI生成的内容不得侵犯他人肖像权、名誉权等合法权益。
三、 跨领域的通用合规基石
除了新闻和广告领域的特殊规定,以下几个通用规则是生成任何特定内容都必须遵守的基石:
-
数据合规:用于训练模型的数据,必须确保来源合法,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专利权或商业秘密。在生成过程中,如涉及处理个人信息,必须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履行告知同意等义务。
-
内容导向正确:所有生成内容,无论属于何种类型,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公序良俗,坚决杜绝生成任何违法违规信息。
-
版权归属清晰: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目前在法律界仍有争议。服务提供者应在用户协议中明确约定生成内容的权利归属、使用许可范围及责任划分,以避免潜在的版权纠纷。
-
透明度与知情权:如前所述,在更广泛的场景下,对AI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已成为一项普遍的法律义务。
结语
将AI大模型应用于新闻、广告等高度规范的领域,就像在一条既有无限风光又设有明确“交通规则”的高速公路上行驶。开发者与运营者必须深刻理解并严格遵守这些特定领域的“路标”和“交规”。构建一个融合了资质审查、内容审核、显著标识、版权管理的综合性合规框架,不仅是规避行政处罚、民事索赔风险的必要手段,更是建立市场信任、赢得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AI内容生成的新纪元,合规不再是成本,而是最重要的投资。
极牛网精选文章《使用AI大模型自动生成新闻、广告内容,可能面临哪些特定的法律风险?》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8379.html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