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典信安 · AI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AI合规咨询及治理服务,提供涵盖算法备案、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等全面的合规咨询、评估与审计服务,量身定制内部治理体系与合规流程,致力于将复杂法规转化为清晰指南,助您高效规避AI合规风险,确保您的AI创新业务在合规上行稳致远。合作邮箱:AI@LD-SEC.com
在AI大模型领域,用户的个人信息更正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权利。当用户发现被用于训练模型的个人数据存在错误时,他们能否要求企业“修正”模型?这个问题直击大模型技术架构与现行法律框架的交叉点。企业需要在捍卫用户法定权利与技术现实之间,找到一条合规且可行的路径。
一、 更正权的法律适用性:以“可识别性”为界
与访问权一样,个人信息更正权在大模型训练数据上的适用性,核心前提在于数据是否仍属于“可识别到该特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
-
明确适用的情形
-
法律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个人发现其个人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有权请求个人信息处理者更正、补充。
-
适用场景:如果训练数据集中包含的、能与特定用户关联的原始数据或预处理数据存在错误,则更正权完全适用。
-
典型示例:
-
用户发现其个人资料(如年龄、职业)被错误地录入并用于个性化模型训练。
-
用户与模型的某段对话记录被曲解或错误标注(例如,将用户的负面情绪错误地标注为“积极”),且该记录仍以可识别形式存储。
-
-
-
适用受限或无法适用的情形
-
技术现实:大模型训练是一个将海量数据转化为模型参数(权重)的复杂过程。一旦训练完成,特定的、孤立的个人信息片段已不再以原始形态独立存在,而是被融合、抽象进数以亿计的参数中。
-
法律边界:对于已经过彻底匿名化或去标识化处理,且技术上无法与特定用户重新关联的数据,因其已不再属于“个人信息”,故更正权不再适用。
-
二、 企业应对更正请求的合规流程与技术考量
面对用户的更正请求,企业应建立一个分层、务实的响应流程,其核心在于区分数据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第一步:严格身份验证与请求确认
-
与处理访问请求一样,首要步骤是严格核实请求人的身份,确保信息安全。
-
明确记录用户要求更正的具体信息内容、其认为的错误之处以及正确的信息应为何。
第二步:系统性数据溯源与状态评估
这是整个流程的技术核心。企业需要在其数据治理体系内进行多层级排查:
-
原始数据层:检查是否仍在数据库或存储系统中保留着清晰可辨的、与用户身份关联的原始错误数据。
-
预处理与标注层:检查在数据清洗、标注等环节中产生的中间数据是否存在错误。
-
训练数据集层:评估目标数据在最终的训练数据集中是否仍以可识别形态存在。
第三步:分级响应与差异化处置
根据溯源与评估结果,企业需采取不同的合规行动:
-
情况A:错误数据存在于可修改的原始/中间层
-
核心行动:立即更正原始数据源中的错误信息。这是最直接、无争议的合规动作。
-
关联行动:同时,应尽可能找到并更正训练数据集中对应的数据副本。
-
记录更新:在用户档案或相关记录中更新正确信息。
-
-
情况B:错误数据已融入模型参数(最复杂的情形)
-
告知义务:企业必须向用户透明地解释,由于其数据已通过训练被“消化”进模型参数,无法像修改数据库记录一样直接“编辑”模型。
-
替代性合规措施:企业可以且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作为履行更正责任的体现:
-
源头修正与迭代影响:在原始数据层进行更正,并确保该更正后的正确数据被用于下一轮模型的增量训练或微调,从而逐步“冲刷”掉旧错误信息对模型的影响。
-
输出层修正:建立机制,当模型未来在处理与该用户相关的查询时,能优先调用更新后的正确信息来影响生成结果,实现对输出的“修正”。
-
记录与承诺:向用户说明已采取的上述措施,并承诺其正确信息将被用于未来的模型优化。
-
-
第四步:结果反馈与闭环管理
-
无论采取何种处置方式,都必须在法定时限内(通常为15-30日)将处理过程和结果明确告知用户。
-
即使无法立即在模型中体现更正,清晰的沟通和可行的后续计划也是履行法律义务、维护用户信任的关键。
-
所有相关操作需完整记录,以备监管审查。
结语:在动态中履行更正义务
对于AI大模型服务商而言,履行个人信息更正权,应从静态的“修改记录”思维,转变为动态的“持续优化”思维。其合规重点在于:第一,保障数据源头和可关联数据的准确性;第二,建立将更正信息融入模型迭代的机制;第三,保持与用户的透明沟通。
这要求企业不仅要有健全的数据治理体系,还要有将合规要求转化为技术语言的能力。在法律权利与技术黑箱的张力之间,通过流程化、制度化的方式回应用户的正当诉求,是AI企业走向成熟与负责任的必由之路。
极牛网精选文章《用户主张个人信息更正权,能否要求直接修改AI大模型的训练数据?》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8414.html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