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AI+教育”试错买单?

“AI+教育”落地谈何容易

2016年被称为是AI(人工智能)元年,这一年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对战,成为第一个打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的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概念开始普及。2017年两会,“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迎来发展黄金期。2018年则是AI全面爆发的元年,这一年,无人车、无人机、智能家居等产品逐渐进入普通大众的视线中。

也是在这一年,AI开始渗透到工业、农业等各大行业和各大领域,出现了“AI+医疗”、“AI+金融”等热门组合,媒体行业还出现了“AI+新闻”,教育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准时搭上了这趟顺风车。

谁在为“AI+教育”试错买单?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AI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VIPKID用户产品负责人林陈斌称,VIPKID早在2017年就开始筹备AI+教育相关产品立项,今年下半年会正式推出一门主修课,尝试让AI助教挑大梁。除此之外,哒哒、51talk、VIPJR等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踏上“AI+教育”的旅程。

与互联网类产品不同的是,教育行业由于阶段性较强,产品不具备规模化的特点、交付也并不容易。目前,AI与教育结合的产品囊括了“AI助教”、“AI互动课”、“AI互动录播课”、“AI外教英语互动课”……

多知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类产品统称为“AI互动课”,并且将其特点归纳为“以课堂为形式进行教学,课程中间没有直播的老师,主要依靠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内容形式包括录播视频,触屏、音效和视觉元素在内的游戏化互动练习,同步运用AI机器进行自动评分、3D课件演示等。”

不过,教育行业内关于此类产品的说法,口径还尚未统一,这也从侧面说明,“AI+教育”的模式难以落地。何况目前“AI+教育”产品的功能也还只停留在面向内部教研人员和教师的课堂质检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辅助学习,提升课堂氛围。

而且,人工智能落地的场景,除了自适应教育,还包括考试场景、管理场景和决策场景,学校管理方面,涉及到从招生咨询、测评,到分班、排课、考勤、监考等各个环节,要想在各个场景的各个环节都将AI完全落地,难度可见一斑。

鲸媒体曾在《2018-2019教育行业投融资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和教育的结合需要找到切实可行的落地场景,如果无法落地,AI+教育进行商业化的难度极大。

在在线教育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创新交互模式是教培企业构建产品护城河的关键,而教培企业不断试错的背后,谁来为此买单?

做风口的“猪” 资本先行抢赛道

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成了各大教育企业追逐AI的风向标。

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要“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提出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刚刚过去的9月,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这些都为在线教育以及教培企业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当机遇来临时,要做风口上的那只“猪”,就永远要快人一步以抢得先机。所以当“AI+教育”成为趋势,教育公司为了快速占领赛道,一定也是资本先行。

据FirstInsight极致洞察统计,2018年至今,“AI+教育”领域共触发融资事件112起,已披露金额达193亿元。明星企业作业盒子和叮咚课堂先后于7月和9月分别完成了1.5亿美元的D轮融资、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并且都表示融资将用于AI技术的研发和进行品牌升级,松鼠AI至今已经累计融资近10亿人民币,教育企业深耕科技的决心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整个在线教育还未成定局的情况下,企业拼命在AI砸钱圈地,是想成为独角兽被资本爸爸看重,而这一幕,像极了拿着高分成绩单等父母夸奖的孩子。

不过,拿了投资人的钱,被赶鸭子上架是少不了的。要用最快的速度获得最高的利润、最高的估值,然后上市、投资人套现离场,任由企业自生自灭,这样的戏码在资本市场并不少见,但当资本的泡沫逐渐褪去,跑得通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笑到最后的资本,而教育企业最终还是得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正如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TEC2018教育创想大会”上所说,很多培训机构其实连最基本的教学质量都还没有抓好就在想着AI怎么用。AI的技术层面与教育领域的大部分机构没有关系,因为总有人在研究。

潘多拉魔盒开启 后果由谁承担?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AI与教育结合也像是一个神秘的潘多拉魔盒,不断吸引着好奇心重的人去打开。

不可否认,“AI+教育”的确为教育行业带来了一些改变,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行为方式进行甄别,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且还会随学生能力水平变化不断调整。

另一方面,由于优质教师资源的稀缺,培养周期长,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老师成本,使得个性化因材施教能够大规模普及。

不过,从技术层面来说,尽管现阶段我国的AI技术已经进入第一梯队,但在芯片、传感器等基础层面的研发以及商业应用层面,与美国相比仍然还有明显的差距。

基于此,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工具属性明显,主要功能还是集中在拍照搜题、分级阅读、智能题库、考情诊断等具体可数据化的方面。在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等方面,AI难以形成统一评估标准,适配性不算很高。

“AI+教育”最饱受诟病的是通过人脸识别、表情分析来评估学生上课状态的模式,除了引发人们关于学生隐私问题的讨论,还牵扯出了背后的伦理问题。在人工智能企业旷视科技发布的一张照片中,清楚地标注着两位学生上课听讲几次、举手几次、睡觉几次……具体量化的数据引发了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于教室“监狱化”、“无人权”的质疑。

一位大学教授曾表示,目前教育行业内的许多企业并不真正懂教育,不懂学生和老师真正的需求,以至于用错了“AI+教育”。“教育技术或教育科技企业想要进校园或课堂,第一要素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帮助学生或老师减轻负担,而不是增加负担。”

教育是直接涉及到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四个人群的一个行业,在这之中,“AI+教育”落地最直接的承受者就是老师和学生,教育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地从老师和学生的反馈中获得产品改进的经验,但这中间产生的试错成本还是要由学生承担,高昂且不可逆转。

在教育行业,似乎AI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出现更为合适,企业在资本浪潮簇拥着前进的时候,更应该想清楚是教育的本质,以及商业模式是否行得通,否则等资本的泡沫褪去,留下的也不过是满地鸡毛。

极牛网精选文章《谁在为“AI+教育”试错买单?》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7331.html

(0)
打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主编的头像主编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19年10月9日 下午4:23
下一篇 2019年10月10日 上午8: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