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典信安 · AI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AI合规咨询及治理服务,提供涵盖算法备案、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等全面的合规咨询、评估与审计服务,量身定制内部治理体系与合规流程,致力于将复杂法规转化为清晰指南,助您高效规避AI合规风险,确保您的AI创新业务在合规上行稳致远。合作邮箱:AI@LD-SEC.com
随着数据保护意识的觉醒,用户越来越关注其个人信息在AI大模型训练中的使用情况。一个常见且关键的问题是: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赋予的“个人信息访问权”,用户能否要求企业提供其被用于模型训练的个人信息?如果可以,企业又应如何搭建合规的响应流程?这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与合规实践难题。
一、 访问权的适用边界:关键在于“可识别性”
用户个人信息访问权的适用性,完全取决于大模型训练数据中是否包含“可识别到该特定自然人”的信息。
-
适用访问权的情形
-
法律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个人有权向个人信息处理者查阅、复制其个人信息。
-
核心判断:如果用于训练大模型的数据集中包含未经过充分匿名化处理的个人信息,且这些信息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到特定用户,那么用户的访问权就完全适用。
-
典型示例:
-
用户在与模型的对话中输入的,包含其个人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病历、特定工作经历等敏感信息的文本。
-
通过分析用户多次交互内容而形成的、能够揭示其偏好、观点、行为习惯的用户画像数据,并被用于个性化模型的训练。
-
-
-
不适用访问权的情形
-
法律豁免: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和监管指引,经过匿名化处理(即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自然人且不能复原)的信息不再属于个人信息。
-
技术状态:如果用户的个人数据在进入训练集前,已经通过技术手段(如泛化、扰动、删除直接标识符等)被切分、向量化并彻底混合,失去了与特定用户的映射关系,且技术上不可逆,那么用户原则上无法对这些匿名化后的数据行使访问权。
-
二、 企业如何构建合规、可行的访问请求响应流程?
面对用户的访问请求,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既遵守法定时限,又能应对技术复杂性的标准化流程。
第一步:身份验证与请求确认
-
在响应用户请求前,必须通过严格的实名认证机制(如结合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身份证信息比对等)核实请求者身份,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给非本人。
-
明确记录用户请求的具体内容(例如,“请求查阅我被用于模型训练的所有对话记录”)。
第二步:系统性数据检索与判断
这是整个流程中最具技术挑战的环节。企业需要排查以下路径:
-
原始数据层:检查是否仍保留着清晰可辨的、与用户身份直接关联的原始输入数据副本。
-
预处理与中间层:检查在数据清洗、标注等预处理环节,是否还存在可关联到用户的信息。
-
训练数据集:基于内部的数据治理体系,尝试在最终的训练数据集中检索与用户身份标识符相关联的数据片段。
第三步:差异化响应与告知
根据检索结果,企业需做出不同的合规响应:
-
情况A:能够检索到相关个人信息
-
响应内容:企业不仅应提供信息本身,还应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提供该等信息的来源(如用户自行输入)、处理目的(用于大模型监督学习)、处理方式(如何被预处理并输入模型),以及其被使用和共享的情况。
-
提供形式:应以电子或书面等易于理解的形式提供。
-
-
情况B:因技术限制或匿名化无法检索与提供
-
告知义务:企业负有举证责任,必须向用户书面说明无法提供的具体原因。
-
原因示例:
-
“您的数据已通过[具体技术手段,如差分隐私]进行匿名化处理,在训练集中已无法识别且不可复原。”
-
“由于训练数据以分布式、非结构化的向量形式存储,技术上无法精确检索并关联到您的原始输入内容。”
-
-
(法律提示):企业应提前在隐私政策中向用户告知其数据处理和匿名化的逻辑,管理用户预期,并在此时保持解释的透明与诚恳。
-
第四步:严格遵守法定时限与安全保障
-
响应时限:必须在收到请求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处理并答复;情况复杂的,经批准可延长至30个工作日,但需提前告知用户延长期限及理由。
-
过程安全:在整个响应过程中,必须确保数据传输的加密、访问日志的完整留存,以应对可能的监管审计与用户申诉。
结语:在技术现实与法律权利间寻求平衡
用户对AI大模型训练数据的访问权,是数据主体权利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体现。对企业而言,响应此类请求绝非易事,它极度依赖于企业内部精细化的数据治理、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映射关系记录以及强大的技术检索能力。
将合规要求前置,在数据收集和处理之初就明确目的、进行分类并规划匿名化策略,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根本之道。构建一个透明、负责的响应机制,不仅是满足监管要求的“必答题”,更是赢得用户长期信任的“加分项”。
极牛网精选文章《用户能否行使个人信息访问权,查看被用于训练AI大模型的数据?企业应如何合规响应?》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8410.html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