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典信安 · AI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AI合规咨询及治理服务,提供涵盖算法备案、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等全面的合规咨询、评估与审计服务,量身定制内部治理体系与合规流程,致力于将复杂法规转化为清晰指南,助您高效规避AI合规风险,确保您的AI创新业务在合规上行稳致远。合作邮箱:AI@LD-SEC.com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内容创作、客服、营销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合规问题浮出水面:AI生成的内容是否需要明确标注? 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道德选择,而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收紧的法律红线。对于企业而言,忽视这一点将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法律风险与商业信誉损失。
一、 为何必须标注?—— 法规的明确要求与立法本意
在全球主要司法管辖区,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标注已成为立法和监管的明确趋势。其核心立法本意在于保护用户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维护网络空间的诚信秩序,并防范潜在的社会风险。
-
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强制性规定
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此有清晰无误的要求。其中明确规定,提供者应当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这意味着,在中国境内提供或利用大模型服务生成内容并向公众传播时,在显著位置标注“AI生成”或类似标识是一项法定义务,而非可选项。 -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的高风险与透明度义务
欧盟颁布的《人工智能法案》将透明度作为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诸如生成式AI在内的系统,必须确保其输出内容能被识别为AI所生成,特别是当输出内容存在可能误导用户认为其源自人类的风险时。该法案对违规行为设定了高额罚款,最高可达全球营业额的6%或3000万欧元,凸显了其执法严肃性。 -
立法本意:平衡创新与权益保护
强制标注的本质,是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筑起一道保护用户权益的防火墙。它让用户能够清晰分辨所接收的信息是来自人类还是机器,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判断和决策,避免被虚假信息、AI冒充的人类身份或自动生成的商业宣传所误导。
二、 未按规定标注,将面临哪些法律后果?
未能对AI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注,企业可能面临从行政到民事,乃至刑事的多维度法律风险。
-
行政责任:直接的监管处罚
根据中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未履行标注义务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同时,监管机构还可能采取暂停更新、下架应用等更为严厉的措施。 -
民事责任:陷入侵权与欺诈纠纷
未标注的AI内容极易引发民事纠纷:-
著作权侵权:若将AI生成的作品未加标注地当作个人或企业的“原创作品”发表、登记版权或许可给第三方,可能构成对公众的虚假陈述,并在涉及第三方作品训练时引发更复杂的版权侵权诉讼。
-
消费者欺诈:在商业推广中,利用AI生成的“用户评价”、“专家证言”或虚构的使用场景,若不加标注,很可能被认定为虚假宣传或欺诈行为,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需承担退一赔三等赔偿责任。
-
合同违约:如果在商业合作中,承诺提供“原创内容”却交付未标注的AI生成内容,可能构成合同违约,导致合作方索赔。
-
-
刑事责任:触及法律红线的严重后果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故意利用未标注的AI内容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例如制作、传播虚假信息进行诽谤、诈骗,或扰乱社会秩序,相关责任人可能需承担刑事责任。 -
信誉损失:无法估量的品牌价值损害
法律后果之外,更为深远的是信誉危机。一旦用户发现企业使用未标注的AI内容进行宣传或互动,其信任感将严重受损。被贴上“不诚信”、“技术欺骗”标签的品牌,将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重建市场信心。
三、 企业合规实践指南
为确保合规,企业应建立内部AI内容管理机制:
-
明确标注场景:所有面向公众的、由AI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均应默认纳入标注范围。
-
统一标注规范:制定内部标准,使用如“本内容由AI生成”、“AI辅助创作”等清晰、统一的标识,并确保其位于内容的显著位置。
-
加强员工培训:确保业务团队,特别是市场、运营和内容创作部门,充分理解标注的必要性和操作流程。
-
进行合规审计:定期对发布的内容进行抽查,确保标注规定得到有效执行。
结论
总而言之,对AI大模型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注,已从一项最佳实践演变为企业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这不仅是规避法律风险的“护身符”,更是企业拥抱负责任创新、赢得用户长期信任的“承诺书”。在人工智能时代,透明即是新的信任货币,合规方能行稳致远。
极牛网精选文章《企业使用AI大模型生成内容,为何必须进行显著标注?》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8383.html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