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典信安 · AI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AI合规咨询及治理服务,提供涵盖算法备案、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等全面的合规咨询、评估与审计服务,量身定制内部治理体系与合规流程,致力于将复杂法规转化为清晰指南,助您高效规避AI合规风险,确保您的AI创新业务在合规上行稳致远。合作邮箱:AI@LD-SEC.com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幻觉”特性与生成内容的不可控性,使其在应用中可能产生事实错误、逻辑谬误或不当建议,进而导致用户做出错误决策并蒙受损失。此类纠纷的核心在于责任认定。用户能否向开发者成功索赔,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需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围绕过错、缺陷与因果关系这一核心逻辑链进行严谨论证。
一、 索赔的法律基石:过错责任与产品责任
目前,中国司法实践主要依据《民法典》中的侵权责任编与合同编来审理此类新型案件,其法律路径主要可分为两条:
-
侵权责任路径(核心路径)
-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适用逻辑:在此路径下,用户需证明开发者在提供大模型服务时存在“过错”,且该过错与用户的损害有直接因果关系。这里的“过错”通常体现为产品存在“缺陷”。
-
-
违约责任路径
-
法律依据:用户与开发者之间存在服务合同关系(用户协议)。
-
适用逻辑:如果开发者未能提供符合约定或合理预期质量的服务(即服务存在“缺陷”),则构成违约。但用户协议中的免责条款会极大影响此路径的成败,这也凸显了之前讨论的“用户协议合规设计”的重要性。
-
二、 用户成功索赔需满足的四大关键条件
无论选择哪条路径,用户主张权利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四个要件,其举证责任主要由用户承担:
条件一:存在明确、可量化的实际损害
-
用户必须提供证据证明其遭受了真实的、确定的财产损失或人身、名誉损害。例如:
-
财产损失:因遵循模型的错误投资建议而导致的资金亏损;因使用模型生成的侵权代码/文案而被第三方索赔。
-
非财产损失:因模型生成并传播了诽谤、侮辱性内容导致用户社会评价降低(名誉权受损)。
-
条件二:证明大模型服务存在“缺陷”(核心与难点)
这是所有条件中最具技术性和挑战性的一环。“缺陷”的认定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
算法设计缺陷:模型的基础架构存在不合理风险,例如,在特定输入下极易产生严重的逻辑错误或事实混淆。
-
训练数据缺陷:用于训练的数据集本身存在严重偏差、大量错误信息或非法内容,导致模型“先天不足”。
-
安全防控缺陷:模型缺乏必要的“护栏”,无法有效识别并拒绝生成明显违法、违规或具有高风险的内容(如提供制造危险品的详细步骤)。
-
提示说明缺陷(告知义务履行不足):开发者未以显著方式对模型的局限性、适用边界和潜在风险进行充分告知。例如,未明确提示“本模型生成内容不构成医疗或法律建议”,导致用户产生合理信赖并据此行动。
条件三:建立“缺陷”与“损害”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
用户需要证明,其损失是直接依赖于大模型的错误决策或生成内容而导致的,而非其他独立因素介入的结果。
-
示例:用户A因模型B提供的错误法律条文解读而做出了错误的诉讼策略并败诉,若能证明其决策完全基于B的输出且无其他干扰因素,则因果关系成立。
条件四:证明开发者存在主观或客观上的“过错”
-
此要件常与“缺陷”紧密相连。如果存在上述“缺陷”,通常即可推定开发者存在过错,具体表现为:
-
未尽到审慎的注意义务:例如,未对模型进行充分的测试、验证与风险评估即投入商用。
-
未履行持续的监控与改进义务:在已知或应知模型存在特定缺陷后,未采取及时有效的修补措施。
-
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如为了商业利益故意隐瞒已知的产品缺陷。
-
三、 开发者的免责与减责抗辩事由
在诉讼中,开发者同样可以依据法律规定和事实进行抗辩,以减轻或免除自身责任:
-
用户自身过错:用户滥用模型(如用于其明确声明的禁止用途)、无视明确的风险提示(如在医疗、法律等专业领域未进行人工核实),或故意输入诱导性信息导致模型出错。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条关于“被侵权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的规定,可以成为开发者的有力抗辩。
-
第三方原因:损害是由于用户使用的第三方插件、接口或数据源所导致。
-
不可抗力:法律概念中的不可抗力事件。
-
已履行充分告知义务:如果开发者已在用户协议和交互界面中,以足够明确、重复的方式提示了风险,并且该提示足以让一个理性用户保持必要警惕,这将成为法院裁量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结语:在技术创新与权益保护间寻求司法平衡
当前,司法实践对于大模型“缺陷”与“过错”的认定仍处于探索阶段,会综合考虑模型的具体用途、宣传口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开发者的技术能力。但核心的司法逻辑日趋清晰:开发者不能以其产品的“技术黑箱”特性为借口,逃避对其产品“不合理风险”的管控责任。
对于企业而言,前瞻性的合规布局——包括严谨的用户协议、醒目的风险提示、健全的内控测试与持续的模型优化——不仅是防范法律风险的盾牌,更是赢得市场信任的基石。对于用户而言,理性认知AI工具的边界,保留关键决策中的人类判断,是保护自身权益的第一道防线。
极牛网精选文章《当AI大模型生成错误决策导致用户损失,开发者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8412.html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