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某集团信息总监最近遇到的棘手情况。有人认为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有人认为这里隐藏着职业危机。
该如何处理这种事?它究竟是多大件事儿呢?CIO&IT经理精英汇微信群就此引发了观点众多的争论。
1、五种观点
观点一、不关我事
只要流程设计没毛病,那就跟IT没有关系了。如果是一个节点没有审批,引起的后果都应该由该节点审批者承担。
这样处理,虽然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但是恐怕以后要花大功夫解释系统存在的意义,它到底是提高了效率还是拖累了流程。而且可能会被扣大帽子。
观点二、设置时限和提醒
每个审批节点设置时限,临近时限设置提醒。如果还不审批就上报下个节点,或者跳过这个节点改为知会,或者直接改为默认审批。
这种处理方式让IT多了一些主动权,但是,与权力一起来的就是责任。如果跳过的或默认的审批出了问题,该由谁来负责呢?
观点三、让老板动员
出动老总,让老总在例会、月会上,头几个议题就批审批速度慢的事情。连批三个月到半年,就好了。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但是在让老板动员其他人之前,需要先能够动员老板。
观点四、变更审批流程
对于总不审批,或者抗拒审批的节点,可以取消或者更换为其他人审批。甚至重新梳理审批流程。
这种观点更加激进,势必会碰到一些人,甚至一些集团的利益。
观点五、兼用纸质审批
如果老板或副总更习惯用纸质审批,到这个审批节点时,需要打印出来由他们签字审批。
群里不少人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是高管层的。一部分可以用移动端审批解决,剩下的只能一直沿用纸质审批。缺点是流程复杂,周期长。
2、问题的根本
这些观点虽然处理方式各种各样,但是总的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做好技术工作,将IT部门作为配合部门;另一种是承担企业内的管理工作,将IT部门作为管理部门。
这两种处理方式,代表了两种CIO的处事风格,而且也各有优劣。
做好本分内的技术工作,会担更少的责任,也不容易得罪人。但是缺点是在公司内没有话语权,经费和薪酬都不会太高,无法展示CIO的能力。
更多地承担管理工作,给了CIO更大的展示空间,能力高的CIO不仅能在公司举足轻重,相应的经费和薪酬也会非常可观。但缺点就是容易卷入权利斗争,出了问题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对CIO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这两种处事风格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是根据企业的文化、老板的态度、改革的需求度等多方面决定的,各自有各自的生存土壤。
但是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文章开头案例中的问题呢?
找到问题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处罚都不能让他们审批,说明他们对审批真的抵触,而最终要抵触的应该还是信息化系统。
这怎么看都不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有高管就算被处罚也要抵制刚部署好的信息化系统,说明利益被严重地侵犯了。而如果CIO处理不好这个问题,他们肯定会想办法把CIO处理掉。
所以首要任务不是如何让他审批,而是找到他不审批的原因,系统让他失去了哪些蛋糕和权力。以CIO的能力能不能帮他弥补损失,如果不能,又该如何尽早让老板出面解决问题。
3、防患于未然
但是这种出了问题再弥补的方法终究不是良策。如何能防患于未然才是IT治理的高级策略。
下面分享《图解CIO工作指南》中的一个IT治理案例:
某开展多元化业务的企业中,CIO认为原先以业务为单位构建的业务流程和系统现在已经十分低效,应该对其进行统一化、标准化。
尽管当初这些活动也是由IT部门来主导的,然而由于个别业务部门强调“差异化”,过于追求个别优化。因此没有能够与所有部门达成共识。
为此,CIO向CEO及经营企划部门解释了IT治理的必要性,提出要以经营层为主导推进统一化、标准化。
于是,CEO便对各业务部门领导强调,为了提高企业利润,必须要探讨业务流程和系统的统一化,标准化。
在此方针的支持下,CIO制定了公司内部关于业务流程和系统的标准模型,规定除了合理的理由之外,所有的业务都必须采用这个标准模型。通过这一举措,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就很容易达成一致了。
选好主导人,做好流程梳理,不仅能减少系统上线后的各种状况,还能更容易地完成动员工作。
其实,由经营层来主导IT治理是众所周知的好办法,我们也经常提“一把手主持”。但是一千个企业又有一千种状况,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规玉律。
所以,在大道理都懂的时候,掌握小微处的细节和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反而能更直观地显示CIO的能力。
这里我们要推荐的是,与其他CIO和IT经理交流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极牛网精选文章《IT系统刚上线,高管打死不审批,小问题背后的大危机》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7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