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生成的内容能否享有著作权?版权又该归谁所有?

AI大模型生成的内容能否享有著作权?版权又该归谁所有?

蓝典信安 · AI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AI合规咨询及治理服务,提供涵盖算法备案、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等全面的合规咨询、评估与审计服务,量身定制内部治理体系与合规流程,致力于将复杂法规转化为清晰指南,助您高效规避AI合规风险,确保您的AI创新业务在合规上行稳致远。合作邮箱:AI@LD-SEC.com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在文案创作、艺术设计、代码编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法律地位问题日益凸显。一个核心的争议在于:这些由算法“创作”的成果,能否像人类作品一样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如果受到保护,其版权又应当归属于谁——是用户、开发者还是AI本身?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前沿法律问题。

一、著作权保护的基石:“人类创造性贡献”

要理解AIGC的版权问题,首先必须回归《著作权法》的核心原则。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受保护的作品必须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的智力成果”。这里的两个关键词是“独创性”和“智力成果”,而这两者 traditionally 都与人类的智力活动紧密相连。

  1. AI本身不是适格的权利主体:目前在全球主要法域(包括中国),法律所承认的著作权主体仅限于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AI模型作为一种工具或技术,不具备法律人格,因此不能独立成为著作权人。它更像是画笔或照相机,其产出的法律地位取决于背后人类的操作。

  2. “独创性”源于人类:因此,判断AIGC是否构成作品的关键,不在于AI过程是否复杂,而在于人类是否在其中投入了足以体现其个性与智慧的创造性劳动

二、不同场景下的版权归属认定

基于“人类创造性贡献”这一核心原则,我们可以将AIGC的版权归属分为以下几种典型场景进行分析:

场景一:纯AI自主生成——通常不构成作品

  • 情形描述:用户仅输入了极其简单、缺乏独创性的指令(如“写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或“画一只猫”),之后未对AI输出的多个结果进行任何实质性的筛选、修改或编排,直接使用了其中一个结果。

  • 法律分析:在此情形下,整个内容的“独创性”完全源于AI模型的算法和训练数据,人类用户并未贡献任何可被识别的创造性表达。因此,生成的内容通常被视为一种“数据产出”或“计算成果”,难以被认定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从而处于公有领域,没有明确的版权主体。

场景二:人类深度参与——可能构成演绎作品或汇编作品

  • 情形描述:用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提示词(Prompts)引导AI生成初稿,然后对其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逻辑的优化、文字的润色、观点的提炼,或将多个AI生成的内容进行独创性的组合与编排。

  • 法律分析:此时,用户的贡献已经超越了简单操作,体现了其独特的智力判断与审美选择。最终生成的内容是“AI初始输出”与“人类创造性劳动”结合的产物。这部分因人类贡献而产生的新增的独创性表达,可以作为一种演绎作品汇编作品受到保护,其版权归属于进行再创作的用户

场景三:由法人组织主导——可能构成法人作品

  • 情形描述:在企业环境中,员工根据公司的明确要求和业务规范,利用AI工具生成特定的内容(如广告文案、产品设计图、分析报告),其生成过程体现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志,并由组织承担责任。

  • 法律分析:如果这种创作模式符合《著作权法》关于“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即由法人主持、代表法人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承担责任),那么该生成内容的版权则归属于该企业或组织。这要求企业有明确的流程管控和制度设计,以证明其主导了内容的创造性方向。

三、全球视野与司法实践

目前,全球对于AIGC版权的司法实践仍在探索中,但主流观点与上述分析趋同。

  • 中国:在“菲林诉百度案”、“腾讯Dreamwriter案”等早期相关案例中,法院已初步表明,完全由AI自动生成的内容不构成作品,但对包含人类实质性投入和编排的生成内容,则倾向于给予保护。

  • 美国:美国版权局的立场非常明确,其发布的《版权登记指南》指出,仅由机器或随机过程产生、缺乏人类作者创造性投入的作品无法登记。人类作者必须对创作行为施加“创造性控制”,并对形成的作品执行“控制”。

  • 欧盟:同样强调人类的核心作用,但也在持续讨论是否为AI生成内容创设一种新型的“邻接权”以提供某种程度的保护。

四、给开发者与用户的合规建议

  1. 对于用户:若想让你使用的AIGC产出获得版权保护,就必须进行深入的、体现个人智力的干预。请保留好你使用复杂提示词、进行多次迭代修改的过程记录,作为你贡献了创造性劳动的证据。

  2. 对于企业:应建立内部AIGC使用规范,明确员工在使用AI工具时的创作流程和审查标准,确保符合“法人作品”的认定要求,从而将生成内容的版权稳固地归于企业名下。

  3. 对于开发者:应在用户协议中明确约定AIGC版权的归属规则,告知用户其在何种使用方式下可以享有版权,以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

结论:在现行法律框架下,AI大模型生成内容的版权并非一个“有”或“无”的二元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人类创造性贡献程度”的灰度问题。版权保护的阳光最终照耀的不是AI本身,而是其背后进行创造性操控的人类智慧。随着AI能力的进化,法律也必将持续调整以适应新的技术现实。

 

AI大模型生成的内容能否享有著作权?版权又该归谁所有?

极牛网精选文章《AI大模型生成的内容能否享有著作权?版权又该归谁所有?》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8394.html

(28)
打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主编的头像主编认证作者
上一篇 1小时前
下一篇 1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