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典信安 · AI合规服务中心,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AI合规咨询及治理服务,提供涵盖算法备案、数据安全与伦理审查等全面的合规咨询、评估与审计服务,量身定制内部治理体系与合规流程,致力于将复杂法规转化为清晰指南,助您高效规避AI合规风险,确保您的AI创新业务在合规上行稳致远。合作邮箱:AI@LD-SEC.com
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猛发展,其背后海量个人数据的处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隐私保护担忧。中美作为AI领域的两大核心力量,分别通过《人工智能权利法案》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构建了各自的监管框架。理解二者的差异,对于跨国企业合规及把握全球AI治理趋势至关重要。
一、 美国《人工智能权利法案》:以“用户控制”为核心的柔性指南
美国的《人工智能权利法案》更侧重于为AI系统的设计和部署确立一套原则性的“蓝图”,其隐私保护理念根植于对用户自主权的尊重。
-
核心理念:透明与用户赋权
-
透明度:要求算法系统开发者确保其数据使用 practices 清晰明了,并以“简明语言”向用户披露数据收集和使用目的。
-
用户控制权:赋予用户对自身数据的访问、更正和删除的权利,并允许他们选择退出某些自动化数据处理流程。
-
-
法律属性与约束力:原则性指引
该文件本身并非一部独立的联邦法律,而是一份由白宫发布的政策指南。其约束力较弱,主要依赖联邦采购、资助和监管机构的政策引导,以及企业的自愿性合规和行业自律。它更像一个“道德指南针”,鼓励企业在具体场景中适配这些原则,缺乏统一的、刚性的执法机制。 -
适用特点:场景化适配
其要求并未对“敏感个人信息”进行特别严格的界定,更强调通过“设计保护”(Built-in Protections)和持续的风险评估来保障数据安全,灵活性较高但确定性不足。
二、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权益保障”为核心的刚性法律
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一部体系完备、具有强制效力的专门性法律,为包括大模型在内的所有数据处理活动设定了明确的底线和红线。
-
核心理念:告知同意与最小必要
-
告知-同意:将“告知-同意”作为个人信息处理的合法性基石。大模型在训练前,必须就其收集个人数据的目的、方式、范围向用户进行清晰、充分的告知,并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尤其是在处理敏感信息时)。
-
最小必要与目的特定:严格限定数据收集范围,必须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且以最小限度为准则。禁止“一揽子授权”,要求大模型训练的数据收集必须有特定、明确、合理的目的。
-
-
法律属性与约束力:强制性法规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中国的基本法律,具有强制法律效力。它明确规定了网络平台、企业等“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全链条合规义务,并配套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
对敏感信息的严格规制
法律明确列出了“敏感个人信息”的类别(如生物识别、医疗健康、金融账户等),并为其处理设立了更高门槛。大模型若要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训练,除了需获取单独同意外,还必须进行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并向个人告知处理的必要性及对其权益的影响。 -
明确的问责与救济机制
法律规定了包括责令改正、罚款(最高可达上年度营业额的5%或五千万元人民币)、停业整顿、吊销执照等一系列行政责任。同时,为个人提供了清晰的司法救济途径,并引入了公益诉讼制度,维权保障有力。
三、 核心差异总结与企业合规启示

-
在美业务:企业需将《人工智能权利法案》的原则内化为产品设计准则,注重用户体验和透明度,但合规策略可更具灵活性。
-
在华业务:企业必须将《个人信息保护法》视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大模型的开发与运营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数据合规体系,尤其在“告知-同意”流程、数据最小化、敏感信息处理及影响评估等方面,不容有任何模糊地带。
-
跨国运营:企业需采取“分域治理”策略,根据运营所在地的法律环境,制定最高标准的合规方案,尤其是在数据跨境传输等复杂场景下,应以更严格的法律为准。
结论
总而言之,美国《人工智能权利法案》与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代表了两条不同的AI隐私保护路径。前者是技术伦理导向的“软法”,旨在通过增强透明度来建立用户对AI的信任;后者是权利本位导向的“硬法”,通过赋予个人强有力的数据权利并对处理者施以严苛义务来构建秩序。对于全球AI参与者而言,深刻理解这种“原则柔性”与“规则刚性”的差异,是成功驶向未来的合规罗盘。
极牛网精选文章《美国《人工智能权利法案》与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大模型隐私保护的要求有何不同?》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极牛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eeknb.com/28421.html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